公司建立了符合ISO 50001标准的能源管理体系,制定能源管理政策,设定了2030年或以前达到100%绿色电力使用、探索可再生能源采购使用方式的中长期目标,并明确年度电能利用效率(PUE)目标,定期监测目标实现进度情况。通过能源审计、能耗在线监测等手段,持续挖掘节能潜力,提升能源利用效率。我们积极采用高效节能技术,优化能耗结构,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,力求最大限度降低化石能源消耗。
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,我们因地制宜布局光伏发电等项目,最大限度就近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。同时,我们积极探索储能技术应用,配置锂电池储能系统,用于削峰填谷、应急备用,提高供电可靠性和能源系统灵活性,提升经济效应。此外,公司对全体员工做好环保宣传教育和和技术培训,鼓励员工、供应商、客户和用户在日常业务活动中贯彻落实节能减碳。
截至2023年12月底,集团和旗下部分运营机房层面已获得4个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,储能总装机容量是6.88MWh,现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469.51MWh。
公司已将气候变化实体风险纳入全面ESG风险管理体系,系统识别、评估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与机遇,并持续监控。在资产配置和投资决策中,公司充分考虑气候因素,以提升企业整体气候适应能力。
在新项目及设施的选址布局和设计阶段,我们将气候变化纳入考虑因素。综合评估区位防灾抗灾条件,优先选择地质稳定、水患风险低的区域,以提高选址气候韧性。同时,我们加强机房物理防护设计,从供电、制冷到网络等多个维度提升基础设施抗灾能力。公司还制定了完善的极端天气应急预案,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,以强化风险管控能力。
公司将急性实体风险(如温带气旋、山洪、冰雹、洪水、风暴潮、热带气旋等)和慢性实体风险(如干旱、火灾、异常降水、年平均气温上升、极端高低温、海平面上升等)纳入公司风险管理程序和业务连续性计划之中。我们确保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与资源,以便监督气候变化对公司的影响,并以协调一致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。
公司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公司战略、业务和运营造成的影响,并制定相应的程序和措施,以预防或尽量减低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损害。与此同时,我们积极利用气候相关机遇,满足市场新需求,降低运营成本。公司董事会对气候相关事务进行监督,定期听取管理层和执行部门关于气候变化应对进展的汇报。
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迈向低碳转型,公司已切身感受到气候变化转型风险会对公司带来的潜在财务影响。公司已依托自身全面风险管理体系,定期对转型风险(如海外、国家和地方气候变化政策、监管要求、技术创新趋势、市场情绪、消费者偏好改变情况等风险)进行识别、评估与应对,持续监控,确保妥善管理潜在的转型风险,提升气候韧性。
在数据中心低碳转型方面,我们加大对能耗监控管理系统、喷淋式液冷系统、氟泵冷却节能技术、AI节能调优技术与磁悬浮冷机技术等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力度,构建近零能耗数据中心。此外,我们亦积极开发和使用可再生能源,积极探索绿电直接采购与绿证交易模式,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。此外,我们将逐渐加强供应链碳管理,携手IT设备、基建等供应商共同减碳。
公司将逐步应建立系统的程序,结合情景分析来评估转型风险对公司业务及财务产生的重大影响,并针对在选址、设计、建设、运营阶段可能存在的气候相关转型风险制定应对措施。
公司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关于光污染防治的规范要求,从数据中心园区规划、建筑设计到灯光系统选型、安装、运维各环节,综合施策,严格控制并尽力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光污染。同时,公司向全体员工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,加大环境保护力度,提高全体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。
我们合理优化机楼所在园区的灯光布局,严控景观照明数量,选用高效节能、低眩光的LED灯具,避免过度照明和光线溢散,减少对人眼和动物的不适影响。我们还积极探索智能照明新技术应用,通过可编程定时控制、智能调光、人体感应等方式,精准匹配照明需求,在确保照明品质与安防需求的同时,进一步降低不必要的光污染。
公司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噪声管控标准,对数据中心的各类噪声源如IT设备、空调系统、冷却塔、柴油发电机等进行系统识别、分级管控,采取吸声、隔声、消声、减振等技术措施,降低噪声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。同时,公司向全体员工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,加大环境保护力度,提高全体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。
我们合理优化机房设备布局,将噪声大的设备布设在远离敏感建筑物的区域,并采取适当降噪措施。同时,我们通过选用低噪设备、优化风道布置、安装消声器等方式,进一步对风机、冷却塔进行降噪。对于备用发电机等瞬时强噪声源,我们确保其配备高性能消声器,并合理安排测试时间。我们亦定期开展厂界及周边敏感点噪音监测,确保合规,同时积极响应可能存在的任何周边居民投诉,及时优化降噪方案。
公司严格遵守危险化学品相关法律法规,建立完善的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,从源头采购到储存、使用、处置全过程,实施分级分类、闭环管理。同时,公司对全体员工做好环保宣传教育和和技术培训,加大环境保护力度,提高环境保护意识。
我们编制危化品管理台账,详细记录种类、数量、特性、流向等,定期盘点,确保账实一致。我们从采购源头严控,优先选用低毒低害原料,减少危化品使用量。对于必须使用的危化品,我们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,设置独立储存空间并悬挂警示标识,定期巡检区域温湿度、通风状况。我们制定危化品泄露应急预案,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和个人防护器材,定期开展应急演练,强化员工安全意识。
公司严格遵守大气污染物排放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,采取多项措施,最大限度降低数据中心运营过程中的空气污染物排放,确保合规。我们定期开展空气质量检测,对不达标的排放(如有)及时整改,确保达标排放。
同时,公司对全体员工做好环保宣传教育和和技术培训,加大环境保护力度,提高环境保护意识。
公司认为循环经济对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公司将致力于通过减量化、无害化、资源化,在合规存储与处置废弃物的基础上实现对废弃物的精细化管理,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。我们将优化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中的物料使用效率,以实现源头减废。
公司将废弃物管理的优先级定义为:1)避免及减少废弃物产生;2 )再利用;3 )回收;4 )处理及弃置。通过从废弃物产生、分类、储存、运输以至最终处置的全流程管控来实现精细化管理。对于危险废弃物,公司委托有危废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,并建立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,防止二次污染。此外,公司亦将与员工、供应商、供应链、承包商、客户、用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探讨减废可能。
公司深刻认识到,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已是公认的事实。为履行公司社会责任,减缓因公司运营造成的潜在气候相关风险,保护公司供应链、业务、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,我们支持《巴黎协议》的目标,务求减少碳排放并建立气候变化韧性。公司自2021年起,已至少每季度对范围1、范围2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算,并设立了2030年或以前实现范围1、范围2排放碳中和2040年或以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。公司承诺至少每年就实现碳减排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报,提高项目可带来最大程度的正面影响和透明度。
为了减缓气候相关风险对公司造成的影响,公司持续探索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与可再生能源开发、采购及使用方式。公司采纳业界最佳实践以提高公司业务的能源效率,并引导员工、供应商和客户在日常业务活动中尽量减少碳足迹,鼓励使用低碳、高能效的设备和物资。
公司认为气候变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,也可能成为我们业务未来面对的最大风险之一。公司相信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迫在眉睫,为此,公司设置了雄心勃勃的净零目标,并通过逐步制定可落地的气候计划及对目标进度的定期监控,确保我们2030年范围1、范围2温室气体排放可以较2021年减少97%,并在2040年达至我们范围1、范围2排放的净零目标。
公司采取节能技术改造、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,显著降低化石燃料消耗,减少范围1直接排放。同时,公司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,利用光伏发电等清洁电力,减少外购不可再生电力导致的范围2间接排放。公司持续优化冷却系统,采用高效制冷剂,减少制冷剂逸散导致的温室效应。此外,公司推行绿色采购,大力使用节能环保产品,积极减少上游供应链碳排放。我们亦将积极探索参与国家、地方碳交易市场和开发森林碳汇的可能性,并努力为客户提供综合碳减排方案,助力产业链的脱碳进程。
公司认为水是珍贵的自然资源,与公司建设、运营场所所在的社区、生态系统及经济体息息相关。公司承诺致力于水资源管理,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,杜绝水污染。具体而言,公司将致力于实现以下的原则,同时也将兼顾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业务、能力、资源分配,以及可应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和相关的公共政策等因素:
* 遵守有关取水及排水所适用的法律与合规要求;
* 参照UN SDGs等国际标准及倡议,将全球最佳实践融入直接业务运营及价值链中;
* 评估及管理水资源风险,并于直接业务运营及价值链中寻找机遇;
* 支持节水技术升级,提升工序用水效益,以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;
* 与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展开节水减排方面的合作。
我们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,从数据中心选址、设计到运营各环节入手,最大限度节约用水,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。公司数据中心的运营用水全部来自市政供水,不涉及地下水、地表水等其他水源,亦不会对当地敏感水体产生影响。我们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污水排放标准,定期开展污水监测,确保各项水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。
公司严格遵守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,采取系列措施,加强污染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。
我们在项目选址时,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初步调查,掌握项目所在地环境本底情况。我们确保合理布局易产生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生产单元和设施,采取必要措施切实防范泄漏风险。对于柴油发电机房等重点区域,我们采取重点防渗措施,同时确保危险化学品和危废暂存间按照防渗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。我们亦将视情况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监测,以便及时掌握变化趋势。若发现土壤和地下水超标情况,我们将及时开展污染溯源调查,并采取风险管控、修复等措施,最大限度降低运营活动对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。
公司认为循环经济对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公司建立了负责任的材料采购管理体系,将环保性、低碳性、循环利用等要求纳入供应商评估和准入标准,同时关注供应链上游企业的ESG绩效表现。我们积极应用绿色建材,优先采购本地化、可再生、可循环的建筑材料,减少材料运输过程的碳排放,并积极采购具有环境标志认证、能效标识认证的节能环保产品。同时,我们通过采购模块化、标准化的产品,提高IT设备兼容性和材料利用效率,最大限度减少电子废弃物产生。此外,我们大力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,通过工厂化生产和现场装配的方式,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减少材料浪费。在产品和建筑设计中,我们积极推行材料减量化设计,通过优化产品尺寸和材料用量,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材料消耗。公司将致力于通过减量化、无害化、资源化,在合规存储与处置废弃物的基础上实现对废弃物的精细化管理,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,最大限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。
公司严格遵守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要求,将生物多样性与栖息地保护融入数据中心选址、建设、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在选址阶段,我们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流程,审慎评估选址,避开自然保护区、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,最大限度减少对物种原有栖息地的影响和干扰。施工建设期间,我们严格管控施工行为,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活动对当地动植物的影响。夜间施工时合理使用照明设备,避免过度的光污染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我们在机楼所在园区的绿化设计中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,优先选用乡土物种,为鸟类、昆虫等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。运营期间,我们保持生态管理力度,定期监测园区及周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,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(如需)。我们亦加强对全体员工的环保教育,提升全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。未来,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供应链管理,携手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型价值链。
公司积极践行绿色建筑理念,高度关注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认证和LEED、WELL、BEAM Plus等国际绿色建筑评级体系,并以此为指引,将节能、节水、节材、室内环境品质提升等要求融入数据中心规划、建设、运维、改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。截至2023年年底,公司累计已有3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认证。
在数据中心规划设计阶段,我们科学选址布局,充分考虑场址自然条件,最大化利用自然采光、自然通风、自然降温等,从源头减少建筑能耗。同时,我们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,优化建筑布局,模拟分析建筑能耗,合理确定绿色设计参数。在数据中心建设阶段,我们积极推广绿色采购和本地化采购,并通过模块化设计、工厂化预制、现场装配等方式,在提高建造效率的同时减少建筑垃圾产生。在数据中心运营阶段,我们积极创新应用节能技术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降低数据中心PUE,减少温室气体排放;此外,我们引入AI节能调优系统,优化设备运行策略,并定期开展能源审计,针对性制定节能减排措施,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绿色运营水平。
针对现有存量数据中心,我们将持续探索低碳转型的可能性,如对机房暖通、供配电、照明等用能系统进行升级改造,提升能源利用效率。在改造过程中,我们也将同样秉持绿色建筑理念,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,彰显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承诺。